为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2025年10月31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微纳物理与器件研究所党支部与期刊部党支部赴宜兴联合开展了以“解码瓷韵微纳,传承红色基因;科研创新赋能,学术传播聚力”为主题的特色党日活动。党员同志们先后走进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宜兴市阳羡茗壶紫砂研究所及宜兴陶瓷博物馆,在红色历史中淬炼党性初心,在传统工艺的智慧中启迪创新思维,共同探索党建引领下科研创新与学术传播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红色阵地铸魂:在历史传承中砥砺初心使命
活动的首站是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这座矗立于龙珠湖畔的红色场馆,珍藏着苏南地区烽火岁月的厚重记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党员们循着“敌后坚守”、“军民同心”等主题展区的历史脉络,仔细观摩了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根据地民众支援前线的生产工具等珍贵实物,认真聆听了中共苏皖区党委移驻太华、军民同心坚持游击作战的英勇事迹。
“太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不仅是新四军重要的休整基地,更是苏南抗战的指挥中枢。当年革命先辈们依靠群众、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对我们今天应对科研难题、创新工作方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微纳物理与器件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在参观中谈到。在纪念馆的“红色基因文创传承”展区,党员们对馆方运用数字化小程序、音乐党课等创新形式活化红色历史的做法表现出浓厚兴趣。期刊部党支部党员对此深有共鸣:“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学术传播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让高深专业知识以更生动、更富感染力的形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参观尾声,全体党员在党旗面前,庄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展厅内回荡,彰显了新时代党员传承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的坚定决心。

探微启智:在匠心传承中激发创新灵感
探寻紫砂文化与陶瓷技艺,为科研思维与传播理念提供了与传统智慧深度对话的契机。在宜兴市阳羡茗壶紫砂研究所,工艺大师现场演示了紫砂泥料精选、手工抟坯成型等传统技艺。当细腻的五色土在指尖逐渐成型,党员们深刻体悟到“抟土成器”背后所蕴含的匠心与专注精神。微纳物理与器件研究所的党员们更是从专业视角出发,格外关注泥料的微观颗粒结构与特性,饶有兴致地与工艺大师探讨“紫砂器皿独特透气性的物理机理”,从古老的工艺智慧中探寻对现代微纳材料研究与器件设计的跨界启示。
随后,党员们步入宜兴陶瓷博物馆,从战国印纹陶的古朴粗犷,到北宋龙窑的窑具遗存,再到明代供春壶的典雅神韵,一部立体生动的中国陶瓷发展史徐徐展开。在现代陶瓷科技展区,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古壶精品与原始珍品并列陈设,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动态解析的陶瓷微观结构,引发了党员们的阵阵惊叹。“从千年传承的手工技艺到现代科技的精准赋能,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深刻诠释了‘守正创新’的内在价值。”期刊部党支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分享感悟,“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如此,必须在坚守学术质量生命线的同时,大胆探索内容呈现与知识传播模式的创新,使学术成果焕发新的活力。”

共建同行聚力:在融合互促中擘画未来蓝图
活动结束后,两支部党员围绕所见所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会。微纳物理与器件研究所的党员们谈到,革命历史中“军民协同、众志成城”的智慧与当前科研攻关强调“团队协作、交叉融合”的要求高度契合,传统工艺所秉持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正是严谨求实、探索未知的科研精神的生动映照。期刊部党员则从传播视角提出构想,建议未来可深入挖掘陶瓷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元素,策划相关专题,推动前沿科研成果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提升科学知识的影响力。
此次联合党日活动,成功构建了“红色教育锤炼党性、文化浸润启迪思维、业务研讨促进融合”的三位一体党建新模式。它不仅使党员同志们从历史积淀与传统智慧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与前行力量,更实质性地搭建起科研前沿与学术传播之间深度对话、协同发展的桥梁。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共建活动为新的起点,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融合,汇聚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与学术传播的“扩散动能”,共同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的征程中彰显河海党员的使命担当。



